98學科能力測驗考試準備之建議

簡諍國文     善意引用

98學科能力測驗即將登場,莘莘學子高中生涯的努力,將在1月21日、1月22日兩天進行驗收。本期特別提供各考科準備的大方向,希望能幫助考生考試時更加沉著應對。至於詳細的考科說明、參考試卷及其解析,則請參閱本中心出版之《認識學科能力9》。

 

國文考科

國文考科的準備,提供幾個方向供參考:

一、確實掌握本國語文的基本能力

如果按照語言學的分類方式,「本國語文基本能力」可以分為多種範疇,平常在用口語進行溝通,以及閱讀國文課本、報章雜誌、欣賞電影戲劇時,其實都會接觸到,如果能多加留意、思考,並且將所發現的問題和國文老師討論,自然可以培養相關的能力。而如果要針對這些範疇設計測驗試題,大約有下列幾種題型:

1.字音、字形測驗

此類試題以口語交談及閱讀時容易唸錯的字音、容易寫錯的字形等為測驗內容,平日宜多留心,即可正確記憶。

2.字、詞、成語意義測驗

此類試題會提供語義完整的文句,請考生判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語義現象。成語方面,常見的成語則需注意避免望文生義。

3.句義、文義測驗

此類試題可能會請考生判讀一段文句的主旨,也可能提示某一主題,再請考生就選項中選出符合此一主題的文句。此外,文句重組的測驗方式,則能有效考查考生掌握文句邏輯關係、構組文段完整意義的能力。

4.詞性、語法測驗

在詞性方面,應注意像詞類的活用、副詞的類型等基本的詞類知識。在語法方面,如倒裝句型、主語省略等文言文常見的語法現象,應加以掌握。

5.修辭測驗

此類試題的命題素材不限古今、文體,對段落缺空處的語彙,既需根據上下文考慮其適切性,也需要從更細緻的文章情境,斟酌其鍊字遣詞的精到優美。

6.語文表達能力測驗

寫作可能會針對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文體,完整的寫作任務也是由好幾個階段組合而成。因此,在語文表達能力的考查上,除了抒情、議論、景物描摹、事件報導、讀者投書等不同的寫作題型外,也會提出諸如擴寫、接寫、修飾、改編、摘要等寫作要求。考生在準備上,應以能寫出通順文句為基礎,並就題目多進行聯想、多回憶自己的真實感受,才不會淪於空洞、表面。

二、確實掌握中國文學及文化的基本知識

在「中國文學及文化知識」的累積上,記憶雖是最基本的功夫,但更重要的仍是理解及應用。此類試題的測驗重點,一方面是文學的,以文學的發展演變為經,以幾個重要的文學體裁為緯,而構成重要作家、流派、文學運動、作品等相關知識網絡;另一方面則是文化的,主要認識中國重要學術思想及文化傳統,並了解其在現代的轉化及影響。考生準備上可以注意:

1.重要文體的基本知識

此類試題除了可以要求考生判斷選項敘述是否正確,也有其他的測驗方式:例如將一首律詩的其中一個韻腳、或其中一句下聯缺空,則在修辭之外,也能測驗考生對於律詩一韻到底、兩聯對仗等形式規則的掌握程度。

2.重要作家、作品內涵的基本知識

此類試題,除以選項直接敘述之外,也常以題組的方式,提供一段文字敘述,再請考生根據上下文填入正確的人名、書(篇)名或文句。

三、以學校安排的教材與課程為研習基礎

目前可供學校採用的高中國文教材共有數種,考生不免會有疑慮:只讀一種教材是不是足以應付考試?其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旨在評量本國語文的基礎能力和文學文化的基本知識,這些能力與知識可以透過不同媒介學習,課本只是其中一種。因此,考試內容與讀哪一種版本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不必擔心所讀的課本是不是最好的,也不必費心蒐讀各版課本的聯集做過度學習。

英文考科

英文考科的準備,依據可能出現的題型提供幾個方向供參考:

一、詞彙題

詞彙題的題幹為語意清楚、結構完整的句子,而所測驗的詞彙範圍約為高中常用4,500字之內,或可參考大考中心高中英文參考詞彙表第一至四級(http://www.ceec.edu.tw/Research/paper_doc/ce37/ce37.htm),但考生不可只單純背誦生字,應多注意生字在文句中之用法,作答時可藉由題幹所提供解題線索,找出適當的答案。

二、綜合測驗

本題型旨在評量考生對文章章法及文意之理解,也可兼考文法,評量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等各種詞類之用法,是難度較高的綜合性語文能力試題。考生平日閱讀文章時,除了解詞彙本身的字義外,更應了解該字詞在篇章中的用法。與篇章結構特性(如文意的連貫銜接或轉折等)有關的用語,攸關文章的理解,更需特別注意。

三、文意選填

本題型偏重篇章段落的文意連貫,與實詞詞彙的應用。考生必須掌握文中提供的訊息,並根據其句法、篇章、語意的發展,加以猜測,做出正確的選擇,考生平日閱讀文章時,應由此方向著手。

四、閱讀測驗

本題型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綜合運用詞彙、語意、語法知識,以理解、引申、推理、判斷選文內容。考生平日閱讀時,除理解文章要旨外,也應能針對文章內容加以引申及推理,對作者看法及態度有所判斷。

五、句子合併/改寫

考生平日即應熟悉及活用英文基本句型,同時作答時應遵照說明,正確使用提示字詞。

六、中譯英

考生平日即應加強運用英文基本詞彙、句型之能力,作答時應掌握譯文要點,不可增刪譯文內容,並應儘量應用個人所能掌握的詞句,避免使用不熟悉生字及句型因而弄巧成拙。

七、英文作文

考生平日必須廣泛閱讀文章,熟悉英文寫作規範,並勤加練習;在欣賞佳作後,更應另行練習摹寫;於正式考試時,須掌握提示內容,針對重點部分加以發揮。

數學考科

數學考科的準備,提供幾個方向供參考:

一、盡量了解一至四冊的基本數學概念

學科能力測驗的目的在於檢定考生的基本能力,因此其測驗目標是希望測驗考生是否真正了解基本數學概念。為避免用詞或使用的符號不同而造成爭議,試題中所用到的數字、符號或名詞,若非通用的專有名詞,均會在試卷中加以適當的說明。

二、至於難的題目,是不是就不要做了呢?

對於覺得困難的題目,可能是因為沒弄懂基本概念,所以重要的是先找出與題目相關的概念與方法,並釐清觀念模糊之處,然後試著從頭到尾做出來。這種方法一開始時很慢,但可藉此機會複習很多觀念,只要持之以恆,將有助於數學能力的提升。此外,做題目時建議不要一邊做一邊對答案,而應先做一段時間,把會做的盡量做完,再用一段時間把不會的題目弄懂,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復習的功效。考前的準備不是學新的東西,而是要整理已經會的概念,並且學習如何將不同的概念聯結起來。

三、該背哪些公式呢?

學科能力測驗數學考科試卷,附有一份常用公式簡表,避免考生因記錯或忘記而無法解題,但是,你必須瞭解公式的基本意義才能使用。另外,附公式的目的不是做為這份試卷的提示,而是要幫助考生減少記誦一般數學公式的時間,並減少因記錯了公式而不能答對的遺憾。

社會考科

社會考科以人文社會相關學科基礎性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命題內容,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試題題數依據課程標準分配。為配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95課綱)必修課程之修訂,社會考科試卷取消壹、貳兩部分的設計,不再有第貳部分答對若干題數即得滿分的配分情形。整份試卷以單選題為主,考生必須作答全部題數。

社會考科的試題可分為單一學科試題和合科試題,無論是哪類試題或哪一科目皆依據課程標準之教學大綱與測驗目標命題。社會考科各學科皆包含基本知識、學習能力和生活應用能力三大部分,考生只要有適當的讀書方法即可應付自如。以下提供幾項準備方法供參考:

一、學習從不同角度看一件事情或將不同學科的相關內容加以整合。譬如:有關民族問題,可從社會學、政治學談,亦可從歷史談,另可從中比較不同時空或不同學科看法的差異。

二、隨時將同一科目不同單元的相關部分加以歸納。

三、課文整段整章地讀,且讀後摘出各段落的重點,並分析前因後果。

四、理解課文的各類圖表,最好能利用身邊取得的資料模擬繪製,並解讀其中蘊含的意義。

五、閱讀相關的課外讀物或報章雜誌,以便因應取材不限課本的試題。

六、關心當代社會事務,並以不偏不倚立場看待之。

自然考科

自然考科考試內容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四科試題,近幾年的題數大致是68題,每科約17題左右。

自然考科的準備,大致可以朝以下幾個方向進行:

一、將高中基礎自然學科課本重新瀏覽一遍

一方面建立全盤的印象,一方面挑出課本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概念。尤其是高一時一再重複提醒的概念,可能就是最重要的概念。

二、對所選出的主要概念加以複習

複習的重點不在於背誦內容或記憶公式,而是將概念一一加以釐清,並知道簡單的運用。重點應放在概念層次的理解上,概念形成的前因後果及適用範圍和條件要理解清楚。

三、某些主要概念常在課程設計上有實驗配合,不要忽略這些實驗的過程及其結果和條件的限制。

由於學測的考題相當重視科學過程技能和概念的結合,實驗結果的圖表資料常常會和概念一起呈現,故了解實驗有助於相關概念的理解。

四、不要太依賴參考書

目前坊間的參考書大多是以測驗學科知識為主而設計的,本中心投入相當多的人力,致力於新題目和題型的開發與設計,例如:第二部分的科學推理題型,是以考生理解與分析方面的能力為評量重點,若太過依賴參考書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建議考生還是將重點放在教科書上,對概念的了解作適當的延伸,並培養對圖表的解讀能力為重點。

五、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甚至最近報章雜誌所討論的問題

自然學科可以協助我們理解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和現象,是每一個國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考題的設計不會太強調學科理論,而會較著重生活化的題材。

六、加強圖表資料的閱讀能力

閱讀圖表時首先要注意座標,不先看清座標,單單注意曲線的變化是無法看出任何意義的。此外,各科中有許多示意圖也是應該注意的重點,這些示意圖常常比文字說明要容易理解的多,務必要配合複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j45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