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帶著走的能力」 大學教了沒?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 簡諍國文  善意引用

天下文化舉辦「高等教育改革論壇」,邀請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主任詹姆斯.威金森(右三)與台灣教育界交流。 記者湯雅雯/攝影
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主任詹姆斯.威金森(James Wilkinson)昨訪台,與大學校長討論「高等教育改革」,他強調,「教學品質」是最重要的一環,教授「怎麼教」更是核心所在;他透露,哈佛大學相當重視大學部教育,這是多年留下來的傳統。

天下文化昨天舉辦「高等教育改革論壇」,與會者包括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及教育部駐波士頓文化組組長張善楠,談論大學教育品質及學生該培養的8大能力,剖析大學弊病。

彭宗平表示,哈佛大學前校長伯克(Derek Bok)在書中提出對美國大學教育內容與品質的看法及改進之道,值得台灣高等教育界省思參考。他認為,教學生「可以帶著走的能力」很重要。

他強調,教育是一份事業,教導學生多元化生活能力、溝通能力,讓學生大學四年畢業後能帶走,而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台灣太重視專業學術,導致大學生與外界溝通的表達能力,常落後於人,他盼以「質變」改造大學的教育品質。

主持人高希均也詢問威金森,「如何定義好學生?」威金森說,很大的企圖心是很重要的一點,多跟外界接觸溝通,培養廣泛興趣,以迎接全球化社會能力。

伯克所提出的8個學生該具備的能力,包括表達能力、思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等,而不該只重視表面分數。國內去年發生的「18分進大學」與今年7分就有學校可念,張善楠認為,應該在乎的是,這些學生入學後,大學有沒有把他教好?

周祝瑛則認為,台灣的大學太重視「市場化」,不管是數據或量化的成績,這些迷思導致大學的競爭是「負面的」,大學應該去想「我們做了這麼多研究,對學生的幫助是什麼?」

她舉例,經營之神王永慶前兩天逝世,他沒有念過大學,卻能白手起家成為經營之神,重點就在於「創新」與「勇於嘗試」。




網路小組後記:

前文提及的「多元化生活能力、溝通能力」,
請所有的學子捫心自問,「我是否擁有了呢?」
「九年一貫」強調的就是要給學生們「帶得走的能力」,
今年大一的新鮮人即是第一屆九年一貫制度下教育出來的孩子,
教育政策是否不再只是一個理想、一個口號,
需要由孩子們來證明。

但是若沒能實現,
有錯的不一定是孩子,
重視文憑的社會恐怕更是一雙隱形的阻手!
有多少孩子能在重視「個人興趣與能力」更甚於學校成績的環境下成長?
也許就是如此,
教改教改,一改十來年,孩子的書包不見減輕多少,
肩上壓力更是未曾減少一絲一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j45168 的頭像
    jj45168

    簡諍國文團隊

    jj45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