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小豬 還養在教部成語典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簡諍國文 善意引用

「三隻小豬」到底是不是成語?至今在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仍查得到,還有例句:「我們要記取三隻小豬的教訓,今天既然要建橋,就要建最堅固的橋。」有小學生就造句:「教育部要記取三隻小豬的教訓,今天既然要編辭典,就要編最好的辭典。」

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前年收錄「三隻小豬」、「城市老鼠與鄉下老鼠」、「傑克與魔豆」、「奧賽羅」、「楚門的世界」等26個從電影、小說和童話延伸出的「語料」。政黨輪替前,教育部承諾會召集編輯委員重新修訂附錄內容,但至今沒有下文。

教部網站的電子辭典,是許多中小學生依賴的工具書,但同一個語辭卻有兩種解釋。例如「成語典」裡「美人魚」被借指為「在水中游泳的美麗女人」;但「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美人魚卻是「海牛」、「儒艮」的別名。

《伊索寓言》裡「鳥獸與蝙蝠」的故事,「成語典」裡,「蝙蝠」被用來比喻立場騎牆的人,一個人被指「蝙蝠作風」,是標準的投機份子。但「重編國國辭典」裡,蝙蝠只是「動物名」。

部編版的兩套電子辭典各說各話,讓使用者莫衷一是。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委員前召集人李鍌解釋,當時編輯委員會花了三年收錄5000則成語,另外蒐集266個從電影小說、佛教、道教和聖經延伸出的「參考語料」,他認為這些「不宜視為成語」,但也強調成語不是一成不變。李鍌說,參考語料還是有參考價值,而且「蒐集來的東西,丟棄可惜」,參考語料不應被誤導為成語,但寫作可以使用。

台北市立中山女中國文老師陳智弘認為,教育部編的「重編國語辭典」、「成語典」和「一字多音審定表」,讀音和解釋應該一致。「三隻小豬」等童話故事,她不以為然的說,「直接看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就好了,何必看成語典去理解童話的寓意?」



余光中:寓言、成語不盡相同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簡諍國文 善意引用

教育部的「成語典」把「蝙蝠」比喻為「立場騎牆的人」,「蝙蝠作風」指投機分子。詩人余光中說,把西方寓言中的動物賦予特定意思,會有文化上的差異,例如中國人把「蝙蝠」當吉祥物,畫五隻蝙蝠象徵「五福臨門」。

「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裡許多童話故事,收錄在「成語典」的「參考語錄」,中英文學養豐富的中山大學講座教授余光中表示,這些童話故事都是「寓言」,和成語不盡相同。

他說,成語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歷千百年而不衰,愈說愈順口、愈寫愈順手,乃成為成語」。像「言不及義」、「慎終追遠」出自《論語》;「金玉滿堂」、「和光同塵」出自《老子》。

「三隻小豬」是不是成語?余光中不願評論,他認為,成語可以是短句,也可以是片語,成語的美學具有三個條件:簡潔、對稱、悅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j45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