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年指考研究試題卷一詳解 

10
、關於下列短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猴,山溪之獸也。獵者得之,斷其尾,掣以鎖,戴以面具,教之百戲。喜怒悲歡,無不中節。往來通衢,藉以餬口。於是梨園傀儡而外,復多一作偽之境焉。君子曰:名韁利鎖之中,鼓舞喧闐之境,日以假面具對人,而忘其山溪之性者多矣!吾知其無以全身,而卒為人所弄也。

 

(彭翊〈弄猴〉)

 

(A)以猴喻人,感嘆喪失真實自我的可悲

 

(B)以假面具比喻名利,強調它的虛假無用

 

(C)失去真實自我的人,終將淪為被嘲笑、捉弄的對象

 

(D)人應當離棄世間,歸隱山林,才不須以假面具處世

 

解答說明:(A)譯文: 猴子是山溪之走獸,獵人獵獲猴子後,將牠的尾巴砍斷,並替他們上鎖從旁牽挽着牠們,給它戴上面具,敎牠們演戲技藝,以及一切喜怒悲樂的表情,而且猴子們學得恰到好處,從始以後獵人便帶著猴子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到處表演,以此謀生。於是戲院和木偶劇以外,又多弄了一個賣藝演戲的地方了!君子說:「被名利羈絆着的人,流連忘返在娛樂喧鬧的地方,終日以假臉侍人,他們大多數已經忘記山溪自然之性! 我知道他們再沒有辦法生長尾巴,終於被人所操弄!(B)以假面具比喻喪失自我;(C)文章僅說是被操弄的對象;(D)文章並未說明人應該離棄世間,歸隱山林。( 謝諍蘊 老師主解)

 

11、下列文句中,最能呈現人面對季節景象時,引發「嘆逝」之感的選項是:

 

(A)窗外,初夏正以滿山滿谷的新綠展呈。山外還是山,連嶂疊崿,又山山皆被樹,致有林迴巖密的奇觀。所有深深淺淺的綠色都欣然充滿生機,在六月的陽光下油油地綿延至無垠無際

 

(B)大雪壓境的幾天前,寒氣埋伏而來。皚皚白雪先是覆蓋峰頂,然後是山腰,直到接近坡地時,雪花遂簌簌飄落到城市。在枝頭,在屋頂,在林中蜿蜒小徑,乾淨的雪公平而均勻地鋪蓋下來。一夜醒來,先是訝異,繼而喜悅,驚覺天地都已幻化寧靜的白色

 

(C)不知從哪裡來的一枚樹葉,飄墜在我們的腳前。那樣輕,怕跌碎的樣子。我撿了起來,我試想分辨它是什麼樹葉?梧桐的,楓槭的,還是樗櫟的?但我恍若看到這不是一張樹葉,分明是一張日曆,一張被不可見的手扯下來的日曆。這上面寫著的是一個無形的字:秋

 

(D)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裡千宅萬戶的屋樑受盡風欺雪壓猶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後,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解答說明:(C)(A)僅描寫初夏之景;(B)僅描寫冬天之景;(C) 「但我恍若看到這不是一張樹葉,分明是一張日曆,一張被不可見的手扯下來的日曆。這上面寫著的是一個無形的字:秋。」由此句可看出悲嘆季節已逝之嘆;(D)僅描寫初春之景( 謝諍蘊 老師主解)

 

12-13 題為題組

 

閱讀下引文字後,回答12-13題。

 

甲、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頰,溫風如□,波紋如□;纔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記>)

 

乙、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舟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張岱<西湖七月半>)

 

12. 根據文意,內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酒/綾/縱      (B)酒/絮/駕

 

(C)泉/絮/縱      (D)泉/綾/駕

 

解答說明:(A)在甲文章中,「已不覺目酣神醉」,可得知因溫風或是波紋使之醉矣,故選項僅剩(A)(B),在乙文章中,可看出其閒適放縱之情,故選擇縱舟較佳。( 謝諍蘊 老師主解)

 

13、關於上列兩段引文,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 均呈現作者清雅高潔的審美趣味

 

(B) 均以西湖的美景,暗寓人生如夢的哲思

 

(C) 均傳達作者沉浸在西湖美景中,而暢達適意

 

(D) 均寫出西湖的湖光山色,頗具詩情畫意之感

 

解答說明:(B) (B)說明作者沉浸在西湖的美景中,閒事暢達,並未暗寓人生如夢的哲思。 ( 謝諍蘊 老師主解)

 

14-15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14-15題。

 

孔子燕居,子貢攝齊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罷,振於學問,不能復進,請一休焉。」孔子曰:「賜也,欲焉休乎?」曰:「賜欲休於事君。」孔子曰:「《詩》云:『』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賜欲休於事親。」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賜欲休於事兄弟。」孔子曰:「《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故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韓詩外傳》)                                 頮面:洗面。

 

14. 關於本文主旨,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 齊家、治國才是求學的主要目的

 

(B) 求學、處世皆當竭心盡力無可逃避

 

(C) 為人處世之難,較求學有過之無不及

 

(D) 事有輕重緩急,求學當先於事君、事親

 

解答說明:(B)(A)選項本題未言及「齊家、治國」。(B)可由孔子所舉的三個例子看出學習的真正態度(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形容日夜勤奮,從不懈怠;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並不缺乏,幸福就是應該永遠賜給這類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妻子歡樂結合在一起,就像彈奏琴瑟一般和諧。兄弟也團結在一起,和睦快樂到久遠。)(C)選項本題未提及。(D)求學的態度就可看出事君、事親的態度,若求學態度佳,則事君、事親皆佳。(葉胤諍老師主解)

 

15、依文意判斷,文中處,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A)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B)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D)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解答說明:(D)(A)選項原意為讚美人聰明懂得事理。(B) 選項比喻比喻社會黑暗、前途艱難,君子仍不改自己的氣節。(C)選項對於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反復切磋琢磨,才能收到修養身心的結果。(D)形容日夜勤奮,從不懈怠。(葉胤諍老師主解)

 

16-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16-17題。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孫丑下》)(注:孔距心:大夫名。王:齊王)

 

16. 孟子認為孔距心面對人民遭受凶年饑歲之苦,最應採取的行動是:

 

(A) 捐出自己的俸祿給饑民,以示愛民之意

 

(B) 將稅收退還給饑民,並立即協助安葬死者

 

(C) 凶年饑歲為天災,非邑宰之失,故不必處理

 

(D) 向齊王尋求支援,若仍然無法解決問題,則去職

 

解答說明:(D)(A)題旨未言及。(B)同上。(C)與文意不符。(D)見孟子與孔距心說的比喻。(葉胤諍老師主解)

 

17、齊王自認有罪的根本理由是:

 

(A) 未能及時處罰失職之為都者

 

(B) 未能嘉勉唯一知罪的孔距心

 

(C) 未能正視孔距心的求援,使人民受苦

 

(D) 未能善盡國君職責,以致臣子失職,人民受苦

 

解答說明:(D)(A)齊王聽完孟子之論,懷著羞愧之心,非懲處之心。(B)齊王為自己未盡責而有罪。(C)孔距心未求援。(D)齊王聽完孟子之論,懷著羞愧之心,非懲處之心。(葉胤諍老師主解)

 此份詳解感謝怡諍、諍蘊、胤諍、語諍老師製作,並由簡諍老師指導校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j45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