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章分析(占18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一)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歎,是因何而起?
(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
(三)客云:「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請解釋他對於問題(二)要如何解決?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二)、(三)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約11行—14行)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ㄧ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賦〉) |
(一)赤壁一戰,震古鑠今,戰後八百多年,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眼見眼前河山壯闊,雖知當非古戰場之地,但詩人浪漫的筆,是不會被時空限制住的,「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萬般雷霆,卻在時間的巨輪下灰飛湮滅,「而今安在哉」的感歎,自然應筆而生。
(二)東坡深得道禪心法,在「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二句中,以「蜉蝣天地」言時間之宏遠,以「滄海一粟」言空間之遼闊,與白樂天的「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前後輝映,都在表達對人生渺小、時空浩瀚的感嘆。
(三)客云:「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一句,實為東坡「承收上文,開啟下文」的關鍵,單就字面觀,洞簫客悲觀消極,對問題(二)似乎只能做「羨長江、抱明月」的悲嘆,但後文「變與不變」的達觀,早如本題其他未節錄的文字般,化成隱形的蛟龍,潛隱在中國的文學魂魄中。
(本作品感謝補教協會簡諍老師現場示範寫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