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解讀(占18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回答問題,文長限200字—250字﹙約9行—11行﹚。
途中是認識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車中、船上同人行道可說是人生博覽會的三張入場券,可惜許多人把他們當作廢紙,空走了一生的路。我們有一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謂行萬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覺得換一個解釋也可以。一條路你來往走了幾萬遍,湊成了萬里這個數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語說道:「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我們不幸未得入泮(入泮:就學讀書),只好多走些路,來見見世面罷!對於人生有了清澈的觀照,世上的榮辱禍福不足以擾亂內心的恬靜,我們的心靈因此可以獲得永久的自由;所怕的就是面壁參禪,目不窺路的人們,他們不肯上路,的確是無法可辦。讀書是間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詮,便非真諦,所以我覺得萬卷書可以擱開不念,萬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改寫自梁遇春〈途中〉﹚
雖然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梁遇春卻主張:「萬卷書可以擱開不念,萬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他的理由何在?請你解讀他的看法,並加以評論。現代網路的發達,也許便利了大眾,卻也無形中讓資訊「氾濫」。在冰冷的螢幕前輸入「關鍵字」,零點多秒即可跑出數不盡的相關「知識」。為何萬券書可以擱開不去念,但萬里路非放不走不可?張潮《幽夢影》說的好:「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院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深淺耳。」讀書或其他方式獲得的資訊還必須配合親身去體驗、印證才有意義,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在人生歷練上的經驗害認知很多是書本、網路搜尋引擎所找不到的,這些才是經由我們自己吸收、消化取得的營養,也才是真正的「知識」。
(共250字本作品感謝簡諍國文陳瑋諍老師現場示範寫作)
二、作文(占27分)
吳寶春十五歲開始當麵包學徒,經過二十多年各領域、多方面不斷地努力學習、嘗試、創新,終於在2010年,運用臺灣本土食材,以「米釀荔香」麵包獲得「世界麵包大師賽」冠軍殊榮。他說他以後仍會用「很寬很深」的方法繼續研發創作;「很寬」是指學習更多領域,「很深」是指加強基本功。這是吳寶春對寬與深的看法。請你依照自己的體會或見聞,以「寬與深」為題寫一篇文章,議論、記敘、抒情皆可,字數不限。
在分離了三百六十年後,喻有「中國山水第一神品」的《富春山居圖》終於在台北故宮合壁展出。這幅畫不僅體現出浙江富春江美景的寬廣無邊,更薪傳了中國文人畫的深厚精隨。
說來並不特別,寬、窄、深、淺都只是相對比較出來的空間概念罷了,但是卻往往在我們生活中產生奇妙的化學變化。
小時候總覺得練習書法是很沉悶的,雖有那麼一絲絲的興趣,但遠遠比不上傍晚電視台播放的卡通或同學按門鈴打躲避球的邀請。煩躁的練習,總讓用那頹圮的石塊來回蹂躪,擠出幾滴腐臭的黑水,再用的蓬鬆雜毛在粗糙不友善的紙張的寫下一字字的「篡」,我自然不是方孝孺,但那點抵死不從的精神還是有的。
隨著年紀增長,練習了楷書以外字體,逐漸愛上了行書、草書,小篆隸書也相當喜歡,原本最恨的楷書也不那麼面目可憎了。在這書法大觀園中,我開始瘋狂的臨帖、摹帖,無論是君王、賢臣、名將、降臣、文豪、才子,每個都抱持著「寧可抓錯,不可放過」的心態。但這樣寬而不深的功力,僅是徒勞罷了,全然沒有什麼成績,似乎在書法的汪洋中迷失了。後來,經過自己琢磨和反覆審視後終於找最擅長與喜歡的字帖,專心鑽研。必須讓心如寬廣硯一樣,將那些雜念慢慢磨去,萃取最深最黑的最濃醇的精神,凝結在沉穩的狼毫上,下筆,那鋒隨著狼影奔馳在雪白的宣紙平原上,留下瘦長格致的痕跡。也許是一些努力的回報,後來以仿趙佶的「瘦金體」得到了一些成績肯定。
當然,記取了「寬而不深」的教訓,也得堤防「深而不寬」的盲點,久居象牙塔內,全然不知外面早已發展到什麼時代了,故步自封並非「深」的原意,而是要深入並且專精。而且應該「由寬再深」,才能知道自己所適合的會是什麼,由「深再寬」則是第二境界,將自己熟稔、專精的體會,再延伸到其他面向,故「寬」、「深」能夠相輔相乘,拿捏的好才行。
迫於的生活的重力,我們心智也常被扭曲,慢慢的將自己的觀察力、感受力蠶食殆盡,只讓自己達到一個「還過得去」的平衡,也就是常說的「這樣就好」。這無形中損失太多東西了。像學生,職責所在是對知識的探求與吸收,卻因成績、用途、前途等利益取向讓知識的探求變窄,探索的力道也只是點到為止,自然很難掘得深。心中被這些「短程」的目標給桎梏了,讓自己所得的變窄,變淺,實在是得不償失。
慶幸自己還能一賭《富春山居圖》的丰采,見到的是雄渾的筆鋒、細膩的神韻下的山水走勢;能看到黃公望的別出心裁、佈局、取景;更顯出了繪畫寫意的寬廣宏大,和寫將精神注入在畫筆的深邃精神。
(本作品感謝簡諍國文陳瑋諍老師現場示範寫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