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40~41題:
地球表面的70%由水覆蓋,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廣大無垠的海洋蘊涵取之不盡的能源,潮汐、海水溫差與波浪是其中三種。 潮汐──潮汐是因為地球、月球與太陽之間的引力變化所造成,某些地區因為地理環境因素,漲潮與退潮落差可以達到 十公尺 以上,「潮汐能」便是利用潮差的位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海水溫差──水的比熱非常大,每一公升純水水溫升高1℃ 便要吸收4180焦耳的能量。若能利用海洋每天所吸收的太陽能,將是非常可觀的能源。「海水溫差」發電是利用深海與淺海的溫度差,來使發電機運轉。不過只適合用在赤道附近緯度20∘以內的海域,能量轉換效率也只能達到1%~3%。 波浪──波浪是風推動海水造成的。雖然波浪的位能差不像潮汐那麼大,但是不斷上下振動所累積的能量也不容小覷。「波浪能」的開發利用是非常新的科技,目前大部分都還在研發階段,或只有小規模的應用。 |
40. 根據本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潮汐能是利用潮水落差的位能轉換成不同形式的能量
(B)海水溫差目前的應用效率最高,尤其適合在寒帶使用
(C)波浪的位能差不輸潮汐,是海洋能源的最新研發方向
(D)潮汐、海水溫差與波浪三者皆是應用廣泛的海洋能源
解答說明:(A)。(B)海水溫差的應用效率很低,且只適用在赤道附近緯度20∘以內的海域;(C)
波浪的位能差比潮汐小,且大部分在研發階段;(D)文中並未提到。故由文中第二段最
末句可得知答案選(A)最正確。(何容老師主解)
測驗目標:白話閱測文意理解。(中)
41. 下列何者是本文的主旨?
(A)說明海洋中取之不盡的能源類型及能量可轉換利用
(B)批判人類一味地發展科技,導致海洋資源嚴重耗損
(C)呼籲珍惜海洋資源,徹底解決地球能源短缺的問題
(D)主張綠色能源是拯救地球環境減少危害的最佳策略
解答說明:(A)。全文旨在舉例說明海洋能源:潮汐、海水溫差與波浪的能量轉換及利用,從文中
第一段總結:「廣大無垠的海洋蘊涵取之不盡的能源,潮汐、海水溫差與波浪是其中三
種。」可得知答案應選(A)。(何容老師主解)
測驗目標:白話閱測文意理解。(易)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42~43題:
在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蛇身、鱷首、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鬚、顎下有珠。宋代 羅願在《爾雅翼》中也記載,龍具有各種動物的特徵。
其實,龍最初只是一個圖騰。沒有人真正目睹過龍,但因許多靈異的傳說,如:龍能隱能顯,又能興雲致雨,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於是,人們從內心深處崇拜龍,龍遂演變成神聖的象徵。因此,古代許多帝王亦假托龍的神話,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
神話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龍身人首,被稱為「龍祖」;炎帝是他母親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再如:《史記》說漢高祖 劉邦之母,於大澤邊歇息,夢與神遇,其父往視,見有蛟龍於其上,不久,母即有孕,生下高祖。劉邦「隆準而龍顏」,醉臥之石,有人「見其上常有龍」。此類說法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於是,龍後來成為皇權的象徵,皇帝又稱真龍天子,皇宮使用之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的出現被視為祥瑞之兆,因此逢年過節時總看得到龍的蹤跡,如:舞龍、賽龍舟等皆是。文人們也以龍創出許多成語集俚俗用語,如:龍鳳呈祥、攀龍附鳳、生龍活虎等。可知龍的形象如何深植於中華民族心中了。
42. 根據本文,古代帝王多藉龍的傳說來鞏固皇權,其主要原因是下列何者?
隆準:指鼻子高挺 |
(B)古代帝王的形貌及其出身、死亡,皆以與龍相關
(C)傳說中的龍神通廣大,成為人們心中神聖的象徵
(D)龍的形象融入人民的生活中,節慶活動處處可見
解答說明:(C)。(A)帝王先有了統治地位才以龍作為專屬帝王個人的使用圖騰。(C)多是穿鑿附會之說。(D)此段文字是表示龍融入於日常生活當中,而非帝王鞏固皇權。(黃彥昇老師主解)
測驗目標:白話閱測文意理解。(易)
43. 本文有許多關於龍的敘述,下列何者未曾被提及?
(A)龍的祖先
(B)龍的能力
(C)龍的外型長相
(D)與龍相關的生活用語
解答說明:(A)。(B)第一段提及。(C)第二段提及。(D)最後一段提及。(黃彥昇老師主解)
測驗目標:白話閱測文意理解。(易)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44~46題:
最初,我們都是一幅色彩鮮豔的畫。
歲月的刻痕,讓我們失去了光澤,在老來的時光裡,我們逐漸蒙上了灰塵,色彩由濃而淡,「淡出」成為我們在人生舞臺上逐漸消逝的最後畫面。
回到童稚的年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生活的風霜,讓我們原先有稜有角的個性都磨的像一塊鵝卵石。一張輪廓分明的臉多好看,年輕的時候,我們也曾有一個漂亮的尖下巴,為何後來會變得面目模糊?是時光魔術師在後面向我們施了手腳,讓我們由濃而淡,像一片雲樣飄來,又似雲般飄走。
日日夜夜像棵樹似的活在大地上,還要風姿勃勃然,真不容易。
又是風又是雨,還有冷雪寒霜,一棵樹要保持自己的綠意盎然,你當然要對它致最高敬意!人呢,人活在世上,老病死亡永遠在向我們搖旗吶喊,而我們卻能把微笑掛在嘴上,以美的姿態站立。啊!大地上的樹啊,如果你會說話,你也一定會向我們鼓掌叫好。
人和樹,樹和人,我們都是大地上的風景。
人生際遇起伏,正似潮起潮落。而濃情總有淡的一天,一如風去雲散。當掌聲響起,也應想到幕落人去。
人間閱歷也能增添智慧。人生一場,由濃而淡,正是光聚光散。華燈璀燦,終須燈息人走,正是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棵樹的生老病死,由楓紅而葉落,隨風起舞的枯葉,正向回家的路途報到。人的最後,也像一滴水重新流入海洋。晶瑩剔透的水曾經以各種面貌出現:細細流來,細細流走;洶湧而來,洶湧而去;時而波光粼粼,時而洪濤巨流。水的風景,也是人的風景,歷經滄桑,隱入大海,不就是人的歸去──塵歸塵,土歸土,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改寫自隱地《人生十感‧濃淡》
44. 「人和樹,樹和人,我們都是大地上的風景。」作者在文中將人與樹並列,其理由最不可能是下列何者?
(A)二者都需要得到水的滋潤
(B)二者最終都要回歸大自然
(C)二者的色彩終將由濃轉淡
(D)二者都會面對嚴苛的考驗
解答說明:(A)。(B)最後一段提及回歸自然。(C)第三段提及。(D)第五段提及。(黃彥昇老師主解)
留言列表